周易知识库
首页 > 起名大全 > 诗词起名

翟姓宝宝起名诗词 习近平谈家庭教育

时间:2023-09-30作者:起名文化

翟姓宝宝起名诗词 习近平谈家庭教育

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《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》一书在全国发行。

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,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,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,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。习近平同志围绕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,立意高远,内涵丰富,思想深刻,对于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,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,把实现个人梦、家庭梦融入国家梦、民族梦之中,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,蕴含着丰富的家教家风文化。对古典诗词里优秀家教家风文化进行挖掘、提炼、升华,让传统文化焕发出现代的品质,对当下家教家风的建构和发展,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。跟孩子一起读起来吧!

家庭

——“千家万户都好,国家才能好,民族才能好”

【金句】
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。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,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,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。我们要认识到,千家万户都好,国家才能好,民族才能好。国家富强,民族复兴,人民幸福,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,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。

——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

中国古代诗词里也对和谐家庭进行了阐释和勾勒,对我们当下家庭的建构和发展有所启迪!

【一】

#4:5:3:0:b:1:a:8:7:2:0:b:a:8:2:0:a:f:8:a:4:7:5:a:a:c:f:8:6:c:9:b#

【译文】

何时可见小子诞生,高秋的今天正是呱呱坠地时。

自从我写过怀念你的诗,伴着我的名字你也被人知道。

诗是我家祖辈相传的事业,而人们以为这只是世间寻常的父子情。

你要熟读精通《文选》,以绍家学,不要效仿老菜子年老还以彩衣娱亲。

病中为你的生日开筵,侧着身子斜靠在椅子上,慢慢倒酒以细饮。

【品读】

《宗武生日》(《全唐诗》卷231-1), 这是杜甫为勉励他幼子宗武写的一首诗。杜甫一生心系仕途,汲汲渴求于功名,怀抱“许身稷契”的坚定之志。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,也十分重视治家与教子,希望子孙后辈能扬门风,延家声,不辱家名。

“诗是吾家事,人传世上情。”《宗武生日》是杜甫在宗武生日的时候所作。这首诗基调昂扬轻快,洋溢着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的期盼和渴望。诗人自己以诗著称于世,故勖勉宗武:诗是我家祖辈相传的事业,要继承和发扬,不仅是一般的世间亲情而已。诗人既为自己家族的诗学传统而自豪,又对儿子寄予厚望,勉励他熟读《文选》,继承父志,以绍家学。

“熟精文选理,休觅彩衣轻”,杜甫轻视纸醉金迷、玩物丧志的浅薄行为,他认为只有传承家学、光大家风才是真正的作为。《昭明文选》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,它上至周代,下至六朝梁代,其中共收录了一百三十位文人骚客的优秀作品,还囊括了古乐府、《古诗十九首》等,总计七百余篇作品,文体完备,思想幽深,内容宏富。当时唐代的文人墨客都非常喜爱这部著作,把它当成为文的必读书目。因此, 杜甫在空闲的时候经常对宗武讲授诗艺,教以文化,给宗武讲解诗文篇章,帮助他诵读《文选》,希望次子宗武能够在自己的教育和培养下,成为诗才横溢,知识渊博的栋梁之才,发扬光大“诗是吾家事”的家风。

【二】

#0:9:0:5:a:4:6:8:a:4:9:0:b:7:a:9:2:9:9:b:9:4:6:7:2:5:1:9:8:0:1:8#

【译文】

侍奉父母要尽力孝敬,事奉国君贵在正直忠贞。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,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。当官要注重公正慎重,立身贵在廉明。待士要追求谦让,临民崇尚宽大平和。处理狱讼要正直,审察案件必须根据实情。对于别人的诽谤议论不值得怨恨,对待自身的宠辱要无动于衷。装满了液体的器皿,会经常担心流出来,站在高处本来就要忧虑跌倒掉下来。诗礼固然可以学习,郑卫之音不要听。幸而能够修养自己真实的操守,不必去沽名钓誉。白玉上的斑点可以磨灭,对自己的诺言要一诺千金。要像秦穆王对待盗杀自己马匹的人那样温和,要像楚庄王对待调戏自己爱姬的人那样宽厚。言行都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,无论生死都可扬名。

【品读】

陈子昂(约公元661~公元702),唐代文学家,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。字伯玉,汉族,梓州射洪(今属四川)人。因曾任右拾遗,后世称为陈拾遗。光宅进士,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、右拾遗。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,忧愤而死。其存诗共100多首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《感遇》诗38首,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》7首和《登幽州台歌》。

从诗中可以品读出陈子昂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勾勒。良好的家庭关系不仅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前提,也为家教家风的培养和传承奠定了基础。“家和万事兴,家齐国安宁。”夫妻关系、亲子关系、代际关系,乃至妯娌、姑嫂关系等,家庭关系需要每位家庭成员参与其中、协同发力。齐心构建相亲相爱、平等和谐、尊重互助的家庭氛围,让家成为幸福的港湾、心灵的驿站。

【三】

#3:0:d:e:c:e:9:a:4:e:2:0:0:d:b:5:0:1:3:a:e:5:c:1:f:d:5:2:1:4:a:4#

【译文】

生时为同居室的亲人,死为同墓穴的土尘。他人尚能互相勉励,何况我与你。

黔娄本来是穷的读书人,妻子贤惠忘记他的贫困。冀缺本来是一农民,妻子敬他俨然如宾客。

陶渊明不经营生业,妻子翟氏自己割取烧饭的柴草。梁鸿不肯做官,妻子孟光甘心穿布衣裙子。

你虽不读书,这些事耳朵也听闻了。到这千年后,传说这又是怎样的人呢?

人生没死的期间,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体。所需要的衣食,不超过温饱。

蔬菜饭食足够充饥,为何一定要肥肉细粮珍味呢。缯帛丝绵足可御寒,为何一定要有花纹的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呢。

你家有贻留下来的祖训,清白的家风遗传给子孙。我也是坚定的艰苦节操的读书人,和你刚结婚。

平素保持清贫与朴素,一起到老同样欣然快乐!

【品读】

《赠内》,白居易的赠妻诗。这是一首五言古诗,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(808年)。作者新婚时,表达了与妻子白头偕老的愿望,同时教育妻子安贫守己,勤俭持家,以清白的家风遗传给子孙。

全诗如叙家常,以古比今,从远到近,不厌其烦,苦口婆心,通篇为妻子讲家训,核心是“庶保贫与素”“清白遗子孙”。诗人认为,夫妻斯守一生,应互敬互爱;要以历史上的模范夫妻为榜样,不应着眼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,而是要尽情享受相濡以沫的无限幸福。诗人的妻子虽然仅仅是一位“不读书”的女子,但是诗人却没有看不起她,而是盛赞其“君家有贻训,清白遗子孙”,并表明自己要与其“偕老同欣欣”。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夫妻观,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具有多么巨大的进步性啊!这种互敬互爱、同甘共苦、白头偕老的高尚夫妻观,即使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,也同样闪耀着光辉。

家教

——“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”

【金句】

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,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,是如何做人的教育。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,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,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,促使他们健康成长,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。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、重身教,教知识、育品德,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,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。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、热爱祖国、热爱人民、热爱中华民族。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传递尊老爱幼、男女平等、夫妻和睦、勤俭持家、邻里团结的观念,倡导忠诚、责任、亲情、学习、公益的理念,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、为他人送温暖、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、培育文明风尚。

——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

以下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家教文化!

【四】

#4:1:7:e:9:7:9:7:3:e:b:5:7:5:9:e:c:5:6:3:c:c:1:d:1:9:2:0:e:7:8:4#

【译文】

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,我还是与往常一样,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。故乡虽然在打仗,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。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,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。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,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,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。

【品读】

杜荀鹤(846~904)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。杜少年时,因家境贫寒辍学,投奔九华山秀林峰,寄宿僧舍,苦读于山中,自诩是“江湖苦吟士,天下最穷人”。青年时期,累举考不第。直到大顺二年(891)四十六岁时,才中进士(第八名)。当时政局动乱,未就官职,还乡闲居。后入南唐,授为翰林学士。荀鹤才华横溢,仕途坎柯,终未酬志,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,自成一家。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,反对浮华,其诗作平易自然,朴实质明畅,清新秀逸。著有《唐风集》(十卷),其中三卷收录于《全唐诗》。

《题弟侄书堂》是杜荀鹤为侄子的书堂所题的一首七言律诗。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,情味恳直,旨意深切。

“何事居穷道不穷,乱时还与静时同。家山虽在干戈地,弟侄常修礼乐风。”诗人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,勤奋修业。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,赞美之情溢于言表。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,重视修身立德。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,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。

“窗竹影摇书案上,野泉声入砚池中。”这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:窗外绿竹摇曳,影入书案,远处泉水潺潺,流入砚池。这联写景诗句诗情画意,情景交融,却又自然晓畅。

“少年辛苦终身事,莫向光阴惰寸功。”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,劝弟侄莫荒废时光、学业。 “寸功”极小,“终身事”极大,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。杜荀鹤用“寸功”与“终身事”辩证道理警示弟侄,在青少年时要抓紧时间读书,为终身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,切不可面对宝贵的光阴,有一分一秒的蹉跎和懈怠。诗的最后两句,为后人广泛引用,成为千古名句。

【五】

#1:4:e:1:5:3:1:4:a:4:1:2:2:b:b:2:a:2:0:0:b:4:0:8:e:3:4:2:f:1:5:e#

【译文】

生养你正逢上黄巢兵乱之时,我时常担忧战乱耽误你读书学习。 不如应征到边境建功立业,读书学习不用再等待从师。

【品读】

韦庄生于晚唐文宗开成元年。韦氏家族一共出了宰相十四人,可谓是宰相世家。虽然韦庄的先祖声名显赫,但到他父辈之时家道完全衰落。韦庄仕途极为坎坷,直到五十九岁花甲之年才得以进士及第。王建为前蜀皇帝后,任命他为宰相,蜀开国制度,多出其手,后终身仕蜀。

《勉儿子》(《全唐诗》卷700)是诗人教育儿子投笔从戎的诗。诗中可以看出其子幼年时候逢上了战乱,一家人颠沛流离中导致无处从师就读。韦庄见儿子一天天长大,耽误了读书学习的时机,所以韦庄作诗勉励儿子应该自学成才,继承先祖遗志,并鼓励儿子从军,到战场建功立业。

【六】

#e:3:c:7:d:a:2:1:a:7:2:2:6:c:a:7:a:3:7:a:8:f:a:9:b:4:f:3:3:7:8:6#

【译文】

世上万物有丑恶也有美好的,各自有自己的姿态形状可划分。只是人就不这样,以学习与不学习来论人品。学习不是只探求事物外表的花样,要自己把问题的根子都拔出来就是刨根问底。孝敬父母长辈兄弟姊妹们友爱,就不要忘记你们说过的承诺语言。仁义礼智信的学习根本深厚与坚实了,如树枝树叶自然滋润繁茂。思念你们不要忽略这些,期望用这些来光大吉祥我们的家门。

【品读】

《留诲曹师等诗》(《全唐诗》第524卷),是晚唐诗人杜牧在弥留之际写给儿女们的诗。诗人结合自己的生平经历,给儿女们讲述了做人的道理和求学做学问的方法。

“万物有丑好,各一姿状分。唯人即不尔,学与不学论。”杜牧在诗中首先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。在这个世界上,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,甚至差别非常大。做人的好丑、成人的关键是“学与不学”。学则好,不学则丑。学则进,不学则退。学则成,不学则废。孔子在中国人的眼中,是个至圣先师。孔子成为至圣先师的根本是什么呢?他有一个成功的起点,那就是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。他还经常说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。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认真学习,孜孜以求,才能有知。

“学非探其花,要自拔其根。” 这句诗是讲:学习不能像看花一般,流于表面,而是要寻根究底。这就是孔子说的: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”(《论语·学而》)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,根本建立了,人道就生发出来。这是读书学习的秘诀,也是做人、成人的成功之道。杜牧也总结自己读书学习的秘诀:“经书括根本,史书阅兴亡。”(《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》)杜牧自幼读书学《礼》,“及年二十,始读《尚书》、《毛诗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十三代史书”,注意研究“治乱兴亡之迹,财赋兵甲之事,地形之险易远近,古人之长短得失”。“根本既深实,柯叶自滋繁。” 杜牧为官做人,才气纵横,抱负远大,继承了祖父杜佑以《通典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,其作诗,风格独特,意境深远,有独创性,追求情致高远,笔力劲拔的诗风;其为文,有感而发,切中时弊,以有助于政治教化,能裨益日用民生为核心。他工诗、赋、文、辞,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,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,是晚唐著名诗人、作家。后人因称他才华横溢,为“小杜”,以继杜甫;又和李商隐并称为“小李杜”。杜牧正是以自己的读书之法和人生经验告诫儿女们:“念尔无忽此,期以庆吾门。”

家风

——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

【金句】

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,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。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;家风差,难免殃及子孙、贻害社会。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,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,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,向焦裕禄、谷文昌、杨善洲等同志学习,做家风建设的表率。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、艰苦朴素、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,明白见利忘义、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,要为全社会做表率。

——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

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家风的“家”,是家庭的“家”,也是国家的“家”。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多次强调家风,说的是“小家”,着眼的是“大家”。

习近平明确指出,“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,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”。从古至今,历史证明了这样的道理。“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;家风差,难免殃及子孙、贻害社会。”让我们一同品读关于家风的古诗词,学习其中的内涵,传承家风文化。

【七】

#0:0:d:5:c:2:f:8:d:d:8:b:6:f:d:1:5:6:f:b:2:9:b:b:e:3:b:c:c:4:6:2#

【译文】

人在世上要遵循天道,而孝道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的。

(先王以德治国)人们无论尊贵还是卑贱,都没有怨恨不满。亲爱自己父母的人,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。

孝道是无始无终的,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。

服饰、言语、行为这三方面都合乎礼法道德。先王以规矩法度来治理国家,管理民众。

有孝行的人侍奉国君必能忠诚,不会失去自己美好的名声。

要竭进忠心,对合义之事,就不要谏诤。

对过失行为要加以匡正补救,就不发生各种天灾。

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到了极致,就可以通达于神明。

【品读】

傅咸(239年—294年)字长虞,北地泥阳(今陕西耀县东南)人,西晋文学家。

《孝经诗》(二章)是从《孝经》里截取一些名句集成的,承载了傅咸的儒家政治理想,充满了仁德忠孝的观念。傅咸认为孝是维系家国社会稳定的核心观念。他认为,以孝亲之心用于君王便是忠的表现,而孝道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的。孝道是无始无终的,身居高位而能行孝道,就能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,然后保持国家的安稳。他将忠孝作为君主临民行政的必要条件,说君主遵循孝道,服饰、言语、行为这三方面都合乎礼法道德,以亲爱恭敬之心尽心竭情地侍奉父母,才能治理国家,管理民众,使人民和睦相处。

【八】

#9:0:f:3:2:f:0:1:b:5:9:1:0:0:b:3:a:d:2:5:d:6:4:a:d:1:1:d:9:9:c:8#

【译文】

把乌黑的头发卷起来,进入成年人行列。要学习各种技能,继承优良家风,为人要恭敬谨慎。就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家族美德要发扬光大。鹤在北山呜叫,鹤的孩子也附和着呜叫,不能继承发扬家风,感到很痛苦,无法排解。家族的家庭风既定,家规严谨。我必须一日三省,随时随地检点自己,岂敢荒废。

【品读】

潘岳(247—300),字安仁。荥阳中牟(今属河南)人。西晋文学家,长于诗赋,与陆机齐名,并称“潘陆”。潘岳的《家风诗》旨在颂扬家风,表明自己接受了家风的薰陶,并表示对家风的尊重和坚守。潘岳的《家风诗》,始创“家风”一词,并被广泛应用。在潘岳《家风诗》的影响下,魏晋时期出现了很多颂扬家风家教的文学作品。

“义方既训,家道颖颖。” 潘岳说其“家道”是在“义方既训”后开始“颖颖”,即脱颖而出。因此,教育子弟恪守“义方”,则是中牟潘氏的家教传统。他说自己“义方既训,家道颖颖。岂敢荒宁,一日三省”,他就是在儒家“义方”的严格训诫下成长起来的。这种“义方”对潘岳影响至大至深。因此,他特别强调良好家风的重要性,表明受家风的薰陶和自己的笃孝之情,并表示对家风的尊重与坚守。他自觉光大门庭重任在肩,丝毫不敢懈怠荒废,每日反省自新,表示自己以后要以潘氏家风为行为标准,不敢遗忘。

【九】

#9:8:3:1:e:2:5:3:8:1:f:2:4:9:8:5:d:e:e:e:6:0:9:3:d:c:8:a:7:6:6:a#

【译文】

平台有数尺高,平台上搭建了茅屋。茅屋的东西两面各开通窗户翟姓宝宝起名诗词 习近平谈家庭教育,南北两面都开了门。

茅屋前后挂着圆筒形的芦席,茅屋中间铺设着竹席。白石做的枕头有些清泠,黄葛做的衣服有点微凉。

开着衣襟迎风而坐翟姓宝宝起名诗词 习近平谈家庭教育,虽是炎热的夏日却像秋天一样凉爽。无事吹吹口哨颇有情趣,在茅屋周围散步也很舒心。

茅屋的东窗正对着华山,碧绿的华山三峰高低不齐矗立着。南面的屋檐正对着渭水,躺在屋里也看见瀑布像云帆般飞泻而下。

仰着头可采摘树枝上的果子,俯身可摘取畦中的蔬菜。院子里的果蔬足以充饥解渴,何必去追求美味?何况还有侄子辈,早晚相伴在左右。

【品读】

白居易是个儒者,儒者有着典型的传统的人生态度,即孟子所谓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 白居易闲适诗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是独善和兼济相交织,知足与保和相融合。《新构亭台,示诸弟侄》(《全唐诗·卷四百二十九》) ,就是生动的写照。

“足以充饥渴,何必慕甘肥。”诗人在诗中表达对基本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后,生发出一种知足的处世态度。山水映衬,安然自足,又何必汲汲于功名利禄?陈寅恪先生说:“乐天之思想,一言以蔽之曰——知足。知足之旨,由老子‘知足不辱’而来,盖求不辱,必知足而始可也。”知足是一种实用的人生态度。这个世界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,人们的个人欲望与外界所能给予的东西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,如果耿耿于缩短这个差距,成功后也许会面临更大的差距,而失败后自然会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。白居易所操持的知足处世方式给他带来了一种优游行乐,悠闲自得的生活。因此,诗人要把这种知足的处世哲理传导给他的诸弟侄,要他们知道,基本的物质生活能“充饥渴”即可,不必“慕甘肥”;要他们记住“心足即为富,身闲乃当贵。富贵在此中,何必居高位”。

内容来源:项佳楚、彭诗韵、杨楠综合整理自新华网、中国文明网、广西纪检监察网、中国古诗词网等。



起名文化专业的起名平台。